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,学生们不得不上了半年网课,高考则延期到闷热的7月。而由于突发暴雨,安徽歙县的考生还要面对“一延再延”。高考年年都有,但这一届的考生真是太难了! 回
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,学生们不得不上了半年网课,高考则延期到闷热的7月。而由于突发暴雨,安徽歙县的考生还要面对“一延再延”。高考年年都有,但这一届的考生真是太难了!
回溯历史,走近古代考试——科举。它从初创起,就成为了国家重要的人才考核制度。在1300余年的发展流变中,科举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,在湖南也经历过沉寂到勃兴的发展历程。一代代湖南考生曾怀抱着不同的梦想走进考场,再走向不可预料的人生。
唐代的湘籍进士多是湘南人
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初创期,也是门阀贵族势力较后世强盛的时期,考生的家庭背景难以被忽略。唐代进士总人数6000余名,湖南人只有25名。这些进士大多出身不错。湖南第一位进士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(730年)极第的长沙人欧阳稚,他是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的从弟欧阳允的曾孙。最有名的考生是延唐(今宁远)的李郃。其祖父李周延、父亲李太渊都先后任道州文学。他于太和元年(827 年)登第,擢为贤良方正科的第一名,不仅是唐代湖南地区第一位状元,也是今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江西地区的第一位状元。
状元及第后,在第二年的制科策试中,他不满同考者刘蕡因在考卷中直指宦官专权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,上书要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刘蕡。因此,李郃被排斥出京,历任河南府参事、贺州刺史等职,在职期间,他励精图治,留下美名。有趣的是,据说,他告老还乡之后,还发明了麻将和字牌的前身“叶子戏”,真是“学霸比你会学,还比你会玩”。
(在湖南的历史上共出现过14位状元)
唐代湖南 25 名进士中,有 24 名是在唐代中晚期考中的。这与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有很大关系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,中央官学的衰微,让地方的“乡贡”考生中榜概率提升。而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南下的文人,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的发展。
从唐代湖南地区进士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,有 16 人分布在湘南地区,其中道州 8 人,衡州 4 人,郴州 4 人。而道州宁远一县产生了 7 个进士。湘南地区偏僻荒凉,在当时被认为是“罪臣流放之地”,唐代中后期,有 40 余位著名学者曾在此做官或游历,包括羁縻于此 10 年的柳宗元。
柳宗元是湘南地区教育事业的拓荒者之一,为湘南地区的人才培养倾注了许多心力,对此,韩愈也认为“衡湘以南为进士者,皆以子厚(柳宗元字子厚)为师”。在柳宗元“口讲指画”的悉心指导下,湘南这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涌现出一批科举人才,湘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一直繁荣到后世。看来,榜样的力量,真是无穷的。
行路难,湖湘学子赴考有风险
唐代开始,政府就设立闱(即贡院),作为考场。郡县可自行举办乡试,再选拔举子入京考试。到了明代,朝廷规定“科举必由学校”,将学校纳入科举考试的体系中,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,都成为科举人才的预备机构,书院因此丧失了办学的特色。同时,湖南地区因元末战争损失了大量人口,新迁入的江西移民多为谋生的农民,对于恢复教育事业、培养科举人才帮助甚微,明代湖南的科举事业也较为衰落。
当时,多数省份都有贡院,少数省份却是合闱而试,湖南也是其中之一。湖南与湖北在各自成为独立行省之前,同属湖广省,省会设在武昌,湖南士子一直都在武昌贡院参加乡考。
虽然各个县都提供乡试路资,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,偏远地区的路资微薄。更遑论前往湖北必须经过洞庭湖。洞庭“湖水浩瀚无涯,波涛不测,六七月间,风浪尤险,间有覆溺之患”(《清史稿》)。洞庭湖的盗贼活动还很猖獗,“洞庭渐为盗贼渊薮”。湘南、湘西的考生就算到长沙就已经路途很遥远,到武昌还有巨大安全隐患,很多优秀士子由于经济原因或者畏惧遇险而裹足不前。
(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对古人来说是天险)
清朝康熙三年(1664年),湖南从湖广行省分离出来,成立独立的行省,却还是没有建立独立的贡院。此后近60年,湖南士子以及湖南历任官员不断请求分闱。
雍正元年(1723年),皇帝下旨湖北、湖南分闱,授权湖南巡抚准备考试的场所。次年,湖南举行乡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