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更好地推动“整本书阅读”?
伴随着新修订的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中增加“整本书阅读”的要求,高中语文教学逐渐在“整本书阅读”上下功夫,但要真正落地成为常态,还有很多待解的问题。本报专访“整本书阅读”倡导者、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吴欣歆,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“整本书阅读”。
“整本书阅读”如何真正落地
中国教师报:2017年9月,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,最大的亮点是明确写进了“整本书阅读”,但一些教师认为“整本书阅读的想法很好,但真正落地却很难”,对此您怎么看?
吴欣歆:过去,我们习惯了单篇课文教学,但现在整本书在体量、架构上都比单篇课文更为多元复杂。无论是内容还是课时的安排,都对教师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。
首先是课时的安排。整本书阅读没有具体列出课内和课外的时间,一般是80%的阅读时间安排在课外,20%的时间需要在课上完成。现在高中语文教材将费孝通的《乡土中国》和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作为“整本书阅读”的书目,分别给了9个课时。假如我们用9课时去讲《乡土中国》或许还有可能,但是要用9课时去讲《红楼梦》难度就非常大。
然后是内容的安排。在语文课时量没有总体增加的情况下,因为要读“整本书”,内容体量实际上是大大增加了。一本书恐怕要比以前一个学期的课文阅读量还要大。
最后从学校的角度来说,需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课程架构,保证“整本书阅读”落地。
中国教师报:您是“整本书阅读”的倡导者,在您看来,如何将这个难点落地?具体策略是什么?
吴欣歆:要解决“整本书阅读”落地的难点,首先要分清楚它的教学价值是什么,我们把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分为语文知识积累、语文阅读能力提升、语文阅读策略建构、学生精神成长四个维度。以阅读策略建构为例,国际上有一些通用的阅读策略,如提问、预测、图像化、连接策略等,每本书都可以运用不同的策略,比如用内容重构策略读《水浒传》是非常理想的,但要去读《三国演义》恐怕就不像读《水浒传》那么得心应手,所以通过整本书阅读可以建构起我们的阅读策略。
借助这四个维度,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书目的文学价值、教学价值,对学生发展的价值,可以知道整本书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向学生传递的关键信息是什么,解决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组织的问题。
如何破解课时这个难点,在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指导里,我们一般将其分成5个环节:选书、预热、通读、研读、展示。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主解决,实在解决不了的才放到课堂上完成,同时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多设计课下展示交流的活动,以此破解课时比例分配的问题。
针对学校如何解决课程设计的问题,我建议学校不妨开展品牌化的阅读活动,每所学校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校本书单,大家共读一套书,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就会有交流、分享的愿望,形成读书品牌的传承,这也是我期待的校园读书的理想状态。
说到落地的具体策略,我觉得需要有一个反思型实践者的自觉,不断通过实践去寻找合理的方案,假如我们认为这件事是对的,有愿望让它去落地,就总会找到方法,越是困难的可能越是学生需要的。
中国教师报:您刚刚提到反思性实践,在这几年中有没有您在实践中调整的案例?
吴欣歆:我是2007年开始做整本书阅读,当时提出了三种课型:推荐导读课、过程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,并且找了几所学校去实践。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,不能人为地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切割。比如推荐导读课,学生自己都开始进入文本了,教师还在推荐导读显然不合适;比如成果展示课,展示应该体现在阅读各个阶段,而不是非要放在最后一个阶段……实践告诉我们,教师的阅读引导和帮助应该真正基于学生,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设计。
除了选书、预读、通读、研读、展示的全过程指导,我们也提倡混合式阅读,把大量的阅读指导内容、方法都用在线课程的方式去呈现,学生自己打卡、“晒”成果,教师也可以抽取学生数据,并根据这些数据生成教学资源,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循环。目前,这两种模式是我们觉得推进“整本书阅读”比较成熟的模式。
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投稿 |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编辑部|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版面费 |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|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